萨摩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蔡青人类学笔记ldquo深描rd
TUhjnbcbe - 2022/3/12 19:00:00

蔡青,女,年生,河北秦皇岛人,海南大学文艺学硕士,现为中山大学社会学在读博士。

相约周四,蔡青与您一起品读人类学

克利福德·格尔茨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上最具影响力之一的人类学家。他接受过文学和哲学的训练,所以其人类学写作充满了文学韵味,这也使得他非常注重文学、叙事、语言在民族志写作中的重要性。

格尔茨在晚年提出人类学家真正要做的事是提供“场景、轶事、语言和故事:一种包含叙事主体在内的微型小说”,并且是深度描写后的带有分析性质的微型小说。这是其学科训练和一生田野实践得出的民族志写作结论,即将主体和建构以及叙事融合的文学性深度写作。民族志就是“深描”的尝试。

格尔茨很喜欢以论文集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虽然写作路径变得四通八达了,但是不免有点松散又天马行空。化繁为简来总结,其实格尔茨主要在论述三个关键点——意义的阐释、地方性知识和“深描”的观点。“深描”一词也随之流行起来。

“人类学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给“文化”这一概念下了一个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可以看出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最复杂的整体”,而格尔茨认为泰勒的概念有其创新性,但是其模糊之处大大多于它所昭示的东西,其“大杂烩”式的理论方法会将文化的概念带入一种困境。

格尔茨主张文化的概念实质上是一个符号学的概念。马克思·韦伯认为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格尔茨同样认同这一观点,他认为所谓的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由此,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应该是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

格尔兹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种通过符号在历史上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它将传承的观念表现于象征形式之中。通过文化的符号体系,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绵延传续,并发展出对人生的知识及对生命的态度。”

这种文化的解释和析解具体落实到实际操作之中,在人类学领域,那指的就是民族志写作。通过理解民族志才能迈出文化解释的第一步,而其中的技术及公认程序,如绘制地图,制作图谱,田野日记等并不是格尔茨认为的解释文化的工作,解释文化需要做的是“深描”的尝试。

“深描”一词其实并不是格尔茨的原创,而是他借用了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对“眨眼睛”的解读观点,原本是“关于思想家在做些什么的一般问题”。赖尔假设有两位少年正在迅速抽动右眼皮,其中一个是无意的抽动,另一个是向一个朋友投去带有信息的动作。还有第三位少年在场,他想“给他的好朋友制造一个恶作剧”而滑稽地模仿第一位少年的眨眼示意。作为动作,三者是一样的,但根据不同公共编码的抽动眼皮表达了不同的眨眼含义。由此类推,再假设有人正在排练眨眼动作等等,事情会继续复杂化。

如果用相机拍摄下来,照片中眨眼和挤眼作为动作是完全相同的,但当它处于交流过程时却并非人们表面所见的单纯行为,而是包含以上多种可能性。只有“当存在着一种公众约定的信号密码,按照这个密码有意地张合眼睑就意味着发出某个当事人理会的信号时,有意的张合眼睑就是挤眼了。如此而已,别无其他:行为的一点一滴,文化的一个细部,正是这样!———一个眼势。”

从“眨眼”可以看出人类文化和符号系统的复杂程度。格尔茨指出,人类学的任务是揭示上述复杂的文化现象,剖析如此山重水复、无有穷尽的文化层次结构。如此一来,肤浅的“浅描”是断断不能胜任的,我们需要的必然是深度描写,而且这还没完,因为人类学家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描写来阐释。

想要理解深描,就要对格尔茨提出的“translation(翻译)”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因为人类学家最终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做好“translation”。格尔茨所说的“译”,不仅仅是指文化间的转化,更是不失原意基础的转译。既是指语言的兑换和再表述,也是文化间的对应和再申述。

“translation,在这儿并不是指简单地把别人认识事物的方式用我们自己的方式重新安置一下,而是用他们本身的方法的逻辑展示,将其用我们的方式来表达出来;这种知觉方式不似一个天文学家去数星星,而更类似于一个批评学家解释一首诗的情形……不管它到底阐释的是什么,他的实质是用我们的语汇来攫住他们的观念,做这种事像骑自行车一样,做比说容易。”

translation“意味着使这些概念超越其原始产生的具体文化背景,而将其实质内容析出并重新植入类似概念,然后标出其不同,这就是人类学所谓translation的最主要内容,这也是——试想关于家庭、种姓、市场或国家之类概念——人类学这一学科之所以为人类学的最根本的东西”。

这种translation正是格尔茨“深描”观点的精髓之所在。

格尔茨关于巴厘岛人斗鸡的田野民族志就是运用深描法描写民族志的典型案例。《深层游戏:关于巴厘岛斗鸡的记述》围绕“斗鸡”进行研究,却以小见大地从斗鸡游戏本身参透整个巴厘人的性格、行为和社会秩序,斗鸡游戏成为巴厘岛世界的微观缩影。

文中多次出现了符号性的物件、仪式、空间、关系、活动、场景,其所要揭示的是巴厘岛社会中人们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这些符号为当地人非常熟悉的使用和理解,比如巴厘岛的男人对“雄鸡”的认知就具有十分特殊的文化涵义。在巴厘岛表面上是在斗鸡,实际上是男人之间的较量,巴厘男人将自己的精神气质转接到公鸡上,使公鸡变成其人格的象征,而斗鸡则变成一种“社会基体的模拟,即相互穿叉、重迭、高度共同化的群体等复杂系统的模拟,而那些热衷者就生活在其中”。由于“文化的各种符号之间的关系取决于该文化中行为者的行为组织方式”,巴厘岛男人围绕对雄鸡的理解及其在斗鸡过程所形成一套规则,深深地反映在他们的文化生活模式和社会组织形式之中。

格尔茨说:“表面上看,人类学只是研究习俗、信仰或是风俗。但本质上,人类学是对思维的研究。”也就是说人类学家在进行田野民族志写作的时候,只有认真理解当地人对其自身文化的理解方式与表达方式,对那些作为社会共同使用的符号予以准确的把握,这样所进行的“深描”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接近描述的对象。

克利福德·格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带来巨大冲击性时,十分敏锐并坚定地从地方性视角,捕捉并“深描”了具有自身知识体系和文化模式的地方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展开了跨文化对话,深层剖析现代思想和文化起源及其发展轨迹。如今看来,格尔茨的“深描”方法还存在缺陷,但他所倡导的文化观、方法论,以及他对主体能动性的发现和重视依旧为人们研究文化提供了思路和启迪。

编辑:青卿

往期回顾

蔡青人类学笔记系列

①《过渡礼仪》——范热内普的心尖肉

②进入田野的秘密途径

③《努尔人》:尼罗河上的“牛人”及他们的生活

④《追寻事实》:人类学微型小说写作指南

⑤酋长的第五位新娘

⑥《菊与刀》:日本人的极端性与两面性

⑦什么是文化?来听听鲁思·本尼迪克特怎么说

⑧《妮萨》:复调叙事的民族志写作

⑨《萨摩亚人的成年》:最畅销的民族志作品

⑩萨摩亚的真面目:米德VS弗里曼

?《天真的人类学家》:Hold不住的田野

?保罗?拉比诺:一头“得寸进尺的骆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蔡青人类学笔记ldquo深描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