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摩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远离本土16万公里,法国为何还能保有南
TUhjnbcbe - 2024/4/25 19:09:00
白驳风那里治得最好 https://m.39.net/news/a_5906354.html

在当今世界,还有哪些“日不落”的国家呢?

也就是这个国家,因为领土足够辽阔,太阳东升西落无论如何都能找到自己国家的领土,或者是这一块,或者是那一块。

我们知道大英帝国在二战中享有这个尊号,因为他家殖民地遍布东西半球。然而,到今天,法国也可以以“日不落共和国”自居,因为法国在地球另一面还有好几块海外属地。

这里说的就是南太平洋的法国海外领地。法属波利西亚与法国本土时差11小时,加上法国在太平洋其他岛屿,组成一个日不落国,是妥妥的。

那么,在殖民地时代早已成为历史的今天,为什么法国还能在距离本土极其遥远的地球另一端,保有海外殖民地?他们历史上如何占有,如今又如何管理这里呢?

1.南太平洋,殖民时代最后的班车

年4月19日的清晨,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正站在船头向外张望,希望能从茫茫大海上发现什么。

自年从英格兰普利茅夫出发,并受海军部委托寻找“未知的南方大陆”起,他们一行人已经在海上航行了整整两年。从太平洋里的塔西提岛补给出发后,在南太平洋海域又漂泊了整整一年。

▲库克船长第一次环球航行航线

正当库克船长决定失望的放下望远镜时,他的眼角突然看到,在海的另一边有一片土地。他激动的命令船员向西全速航行,因为他发现了一片地图上从未记载过的地方。

库克船长将他登陆的地方命名为“新南威尔士”,并宣布这片土地属于英国,由此正式拉开了南太平洋的殖民序幕。

▲英国传奇航海家库克船长,曾三下太平洋并发现澳大利亚,最终被夏威夷土著所杀

由于医疗与航海技术的限制,欧洲殖民者对于南太平洋群岛的殖民开发十分缓慢。在17、18世纪,虽然有许多欧洲冒险家和传教士造访过这些群岛,但都仅限于登陆考察,远远谈不上殖民。

例如土阿莫土群岛,自年起被西、荷、英、法、俄、美等国探险家造访过20次之多,但始终没有建立起持久的殖民地。过远的补给距离、贫瘠的土地,这些都让殖民者始终对它们缺乏兴趣。

直到19世纪中后期,蒸汽机和轮船解除了距离上的限制、药物和后膛枪消除了卫生问题和当地人的反抗。这才使南太平洋上大规模的殖民征服真正开始。

早期的殖民接触也给这些波利尼西亚原住民带来过一些好处,塔西提王国的崛起就是得益于欧洲人的到来。年欧洲传教士造访塔西提岛后,酋长波马雷一世通过与英国传教士的贸易获得了西方先进武器,进而征服了几个相邻海岛,将其整合建立起塔希提王国。

同时,在教会影响下,波马雷二世皈依了基督教,在南太平洋上建立了一个具有文字与法律的“教会王国”。

▲年,法国宣布波利尼西亚为法属领地。

但随着双方交流的增多,西方人带来的酒精和欺诈式贸易产生了许多混乱,这严重的损害了当地英国教会的权威。对塔西提岛企图已久的法国也终于等到了机会。

塔希提女王波马雷四世在年驱逐了两名法国教士。随后法国在年派军舰抵达塔希提岛,要求塔希提女王对法国进行赔偿。但实际上法国人直接要求塔希提岛成为其保护国,在英国政府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下,法国就控制了塔希提岛。

年,塔希提岛正式沦为法国的殖民地。

▲波利尼西亚大三角,三角之内生活的新西兰毛利人、夏威夷人、汤加人、萨摩亚人、图瓦卢人、复活节岛土著等即为典型的波利尼西亚人

▲波利尼西亚独木舟,波利尼西亚人数千年前便可驾驶它穿梭于太平洋

英国小说家毛姆在年写成的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最后就是去到了塔西提岛隐居生活。

小说中描述的岛上,到处都是欧洲来的流浪汉、水手在此寻欢作乐;而土著女人美丽神秘,又有一股难以形容的放荡韵味,使得主人公沉迷不已。毛姆写的既是殖民时代塔西提岛的真实情况,同时也带有某殖民式的“东方主义”眼光。

▲大溪地,既塔西提岛,现在已是旅游胜地

2.两次世界大战促使的殖民格局剧变

那么,现在南太平洋只剩下了法国的法属波利尼西亚殖民地,其他国家的殖民势力早已消失殆尽。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还要从一战讲起。

一战爆发后,日本出于投机心理参战。但远东可供日本“捡漏”的德国资产并不多,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强占胶州湾外,日本从这场大战中获得的好处还有:德国南太平洋殖民地中的俾斯麦群岛。至于新几内亚岛上的“威廉皇帝领地”则在年被正式割予澳大利亚,而德属萨摩亚则被割予新西兰。

一战后德国殖民地实际上被英法势力瓜分一空。到了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又派兵占领了诸多南太平洋群岛,例如包括布干维尔群岛、新不列颠群岛在内的大部分的新几内亚地区。但由于距离过于遥远,法国的法属波利尼西亚逃过一劫。

▲年6月30日,最后一批英军降旗撤离海法港,宣告英国在巴勒斯坦28年的委任统治历史正式结束

二战结束后,全球爆发了大规模的去殖民地化。这不仅表现在非洲殖民势力的崩塌,也体现在南太平洋这些如珍珠般洒落的岛国。

自年1月1日西萨摩亚独立后,太平洋岛国便纷纷效仿,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法国与美国的殖民地。

▲独角兽核试验:年法国政府在法属波利尼西亚的穆鲁罗瓦环礁引爆核弹

实质上,战后去殖民地化运动是美、苏两国联手推动的成果。苏联想把自己打扮成国际反帝总头目;美国则是迫切需要新市场来消化自身在二战时涌出的过剩产能,并且身为新世界霸主的它也需要扩大自身势力范围。

大量殖民地被老牌列强英法把持,这显然不符合美苏两大巨头的战略要求。但法国何德何能能保留下南太平洋的殖民地?

3.殖民模式决定殖民地去留

英国的殖民模式可以称为“代理人模式”,在当地驻派军事行政官员,和当地原有的部落首领、国王等进行半强迫的合作。

这样英国殖民者可以依靠当地原有政治秩序来获得利益,反过来又用强大的武力手段维持统治秩序,确保长时间的“合作”。

这种殖民模式可谓有利也有弊,好处在于殖民成本低廉,可以进行快速扩张。殖民者只要用强大的武力迫使原有统治阶级合作即可,短时间内便能获得大量回报。

但短板也是显而易见的,原有的政治架构被大量保留,提供了将来独立的可能性,并且注定了和英国本身不存在文化上的认同。

▲年也门亚丁,当地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遭到镇压

英国殖民模式的典型便是印度。在东印度公司殖民时代起,拉一派打一派便是殖民者的惯用手段,他们往往和某一土邦王公合作,来对另一土邦王公进行打压。

在的普拉西战役中,英军统帅事先买通了孟加拉军队的将领米尔作为英国的内奸,战役发生后他指挥的孟加拉军队一动不动,坐看国王军队溃败。战役结束后原国王被处死,英国东印度公司随即扶植印奸米尔为孟加拉的傀儡国王。

通过类似的手段,东印度公司在短短年时间内吞并了面积是英国本土几十倍的印度。

英国在对印度全境殖民后依然运用土邦王公来维持统治。—年共有多个土邦先后与东印度公司签订《军费补助金条约》,大权移入英国驻扎官手中。

但土邦王公对内仍享有很大自治权,在邦内仍是绝对的专制统治者。他们顶着各种不同称号,如罗阇、摩诃罗阇、纳瓦布和尼柴姆等,这些封建王公是维护英国殖民统治的社会支柱。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全印度约有土邦个,都是东印度公司各种形式的附庸国。在年以前,英印当局试图采取兼并土邦政策,但触发了印度民族大起义。而后殖民者接受教训,改变对印政策,决定保留并扶植这些土邦王公。

▲土邦王公

年英国宣布放弃先前的兼并政策,承认土邦王公的政权。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宣布兼任印度女皇,全印土邦归其直接统治,英国用以统治印度的土邦制度最后形成。

▲年的南亚次大陆

法国则是选择了一条与英国完全相反的道路,对于殖民地进行全方面、彻底的殖民统治。

法国近代的政治术语中并不使用“殖民地”这一词语,取而代之的是“海外省”,也就是说所自始至终法兰西殖民帝国是用国内的统治秩序来管理殖民地的。

法国19世纪在非洲的殖民活动便是贯彻这一理念,对当地进行彻底的“法兰西化”,在当地设立法语学校、医院,殖民地公务员系统甚至和国内别无二样。

同时也为殖民地提供了诱导性的“奖励”,可以到法国本土进行学习深造,甚至工作任职,但这些的前提是你已经被很好的“法兰西化”了。

▲年,法国为实现贯通东西非的V-M计划(从佛得角到索马里),派马尔尚率土著军从法属刚果向东推进,年7月到达苏丹的法绍达村,升起了三色旗

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年决议的“乡村学校”很好的概括了法国的殖民目的。“法国人的目标,其实是要和当地尽可能多的人直接接触。乔治.哈代便称:乡村学校,他们的作用就是驯化当地人的机器,就是传播法兰西文化的工具。”

这是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年春的法令中第三条,也露骨的透露了其“同化原则”思想。

其中规定到达21岁的殖民地男子符合以下条件即可称为“法国公民”——前军官、拥有高等学历或中等学历、公务员或相关人士……。

这些条件无不在鼓励,你要先“为法兰西做出贡献”,然后才能称为法国公民。做法国公民并不是你的权利,而是一种奖励。

因此法兰西殖民地的人们如果长时间生活在这套秩序下,自然而然的就会认同了自己的“法兰西人”身份,忘记原有文化根源。那么既然文化根源都已忘记,就更称不上什么独立思想了。

▲法军喀麦隆步兵团

法国即使没有在非洲很好的建立这套秩序,也依然留下了许多难以磨灭的痕迹。法语现在仍然是刚果共和国等20多个国家的官方语言,西非诸多国家使用的“西非法郎”仍由法兰西银行控制发行,甚至我们可以看到年世界杯夺冠的法国队内有许多黑色面孔,这都是法兰西殖民帝国的遗产。

从客观上说,整个法属波利尼西亚人口只有区区28万,放在欧洲也仅仅是一个中型城市的规模,这决定了它必然没有太大的政治能量去独立。

但从更深层次来看,这要得益于法国目光长远的殖民计划,彻底的将殖民地与法兰西本土绑定在一起,将“独立”变为遥远而模糊的记忆。

▲西非法郎,类似还有中非法郎与太平洋法郎

4.身处后殖民时代的思考

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人,“殖民”这个词似乎离我们十分遥远。在印象中它是属于18、19世纪的词汇,是一个集合了了压迫、屠杀、掠夺等特质的不光彩字眼。

但现实证明,我们的生活中还是存在像法属波利尼西亚这样的殖民遗存,只不过它们换了一层不同的伪装,把自己打扮成无害的模样,直到渗透至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正如萨义德所说的,在后殖民主义时代,殖民者不会把枪炮摆在你面前,取而代之的是在文化、话语权上消解你的存在。

新殖民者不会像他们的前辈那么粗暴,而是渐进的灌输价值观、审美、意识形态、文化甚至语言来达到他的目的。

另外,语言构成话语,掌握话语的人就是权威,但是权威必须和权力结合在一起才有力量。

知识带来权力,而更大的权力反过来要求更多的知识,所以话语构成层层叠叠的权力网。在后殖民时代弱者不仅会失去财富,更会失去自我表达与构建的权力,到最后我们会失去“我们”。身处后殖民主义时代,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并不是失去财富或领土,而是失去我们自身。

▲法国殖民时代的学校,越南胡志明市

1
查看完整版本: 远离本土16万公里,法国为何还能保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