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摩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5位女性作者,5部经典作品妇女节特辑 [复制链接]

1#
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50911/4694665.html

歌德在《浮士德》中说,“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作为出版者,我们日常会接触到许多女性作者,她们用自己的笔触和人生,所记录的文字,耐人寻味。

今天推荐5位女性作者及她们笔下的人生。

平石淑子

日本学者,研究萧红近四十年

日本女子大学教授平石淑子,是日本知名的萧红研究专家,被誉为“日本第一个系统研究萧红并卓有成就的学者”。平石淑子大学时代师从日本杰出的鲁迅研究专家丸山升教授而开始萧红研究,致力于萧红研究近40年。曾经先后十多次赴哈尔滨、重庆、香港、武汉、广州等地搜集有关萧红的资料。自己的女性身份和女性成长经历,让她在对萧红的理解上,有了更深入的感触。在《萧红传》一书后记中,她说:“决定开始写学位论文之后,我重读了萧红的作品,对作品的理解和感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一定是由于我自身身为女性的经历和成长所带来的。因为意识到这一点,我发现之前从研究方面来看停滞不前的很长一段岁月并非一无所得,从而获得了新的力量。虽然写作学位论文让我时常感到头痛,但是它也给我带来了丰富的人生体验”。

萧红传

平石淑子作品《萧红传》摘选

萧红雕像的出现,印证了人们对萧红的喜爱,而这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萧红是一名女性。这也是令笔者感到难以认同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当然,笔者无意否定萧红的苦难与其女性性别关系密切。对于唯其是一名女性,才必须经历的众多苦难,作为后辈的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分析与理解,才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但是,人们将萧红理解为打倒封建家长制的工具,是否有些矫枉过正呢?换言之,一直以来,为了强调封建家长制的罪不可赦,夸大了萧红作为被害者的一面。而且,这其中也隐含了不论男女,人们对女性持有的各种态度,以及在旧有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女性形象的认知与期许。这更进一步说明封建家长制这一社会历史权力是如何强大与根深蒂固。但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是否可以将萧红这一活生生的女性幽闭于白色的雕像之中?笔者眼中的萧红是一个与我们普通人一样,有血有肉,既有善行,也会犯错的人物。或许正是因为笔者与中国人生活在不同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才会有这样的理解。建立在汉语这一外语阅读基础上的我的见解究竟是萧红的本意,还是误读?笔者对此也颇感担心。不过,正是因为尊重萧红的作家经历,希望她能够更为广泛长久地被人们阅读,所以才会有对萧红的各种各样的理解吧。

爱丽丝·戈夫曼

深入黑人街区,揭秘边缘人群生存图示

爱丽丝·戈夫曼

年5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社会学助理教授爱丽丝·戈夫曼(AliceGoffman)发表了她的一本田野调查——《在逃:一个美国城市中的逃亡生活》(OntheRun:FugitiveLifeinanAmericanCity)。作品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甫一出版,即受到了来自美国学术界、媒体和公众的广泛
  
  
  
  
  
   (芮虎译)

卡伦·霍妮

比我们更了解我们的女性心理学家

卡伦·霍妮,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是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等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她相信用社会心理学说明人格的发展比弗洛伊德性的概念更适当,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霍妮对正统精神分析学的修正,主要表现在她以文化决定论取代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早在9岁时,看到家庭中父母对待兄长和自己的不同,她改变了生活态度,她说:“如果我不能漂亮,我将使我聪明”。霍妮12岁时,因为治病而对医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她就萌发了当一名医生的决心。后来她称为了一名心理学家,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说,确实成为了一名医生。她所创造的一个最基本概念是“基本的焦虑”。她认为人不是受快乐原则统治,而是受安全的需要支配。一个人生来的主要动机是寻求安全,避免威胁和恐惧。这种不安全感又直接导致了焦虑。这样,寻求安全。解除焦虑就成了人主要的无意识冲动,成了人行为的主要内驱力。她强调社会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双亲在对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认为人格结构是真我、实我和理想我的组合。霍妮的作品不仅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深刻影响了文学、文化、传记、性别、哲学、宗教等研究领域。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一书中,讲述了普遍存在于我们时代中的“神经症人格”,每一个读到这本心理学著作的普通人,都被其中的段落深深打动,仿佛霍妮所说的每一个字,都是在说我们自己。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卡伦·霍妮作品《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摘选

事实上,如果有人对一个总是具有威胁、怀有敌意的世界从根本上感到无助的话,那么,对爱的寻求就似乎是最合乎逻辑的、最直接的寻找任何种类的仁爱、帮助或欣赏的方式。如果神经症患者的心理状况就是他心中经常所想的那样,那么,对他来说,要获得爱应该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如果要我用言语表达出他经常只是模糊地感觉到的东西,那么,他的印象就有点像这样的情况:他所想要的是如此的微乎其微,只不过是希望人们对他友善,给他建议,赏识他这样一个可怜的、无害的、孤寂的灵*;只不过是急切地想要给他人以快乐,急切地希望不会伤害任何人的情感。这就是他所见或所感的一切。他并没有认识到他的敏感、他潜在的敌意以及他苛刻的要求,对他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产生了多么严重的干扰;他也无法正确地判断自己给他人留下的是什么样的印象,或者他人对自己作出的是什么样的反应。因此,他自己也很困惑,不理解为什么他的友谊、婚姻、爱情、工作关系总是不能令人感到满意。他倾向于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这一切都是他人的错,认为他们不体谅他、不忠贞、恶习缠身;或者由于某个深不可测的原因,他缺乏那种受人欢迎的天赋。因此,他总是不断地去追逐爱的幻象。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